標籤存檔: landscape

與焦慮共存:找回生命主導權

生活中的壓力讓你迷失方向嗎?一起認識那股超越環境的力量,擁有真實的平靜安穩。

麗蓮・亞當森(Marilyn Adamson)著/Angel Liu

peaceful lake

透視焦慮世代:看不見的壓力浪潮

什麼事情容易讓我們感到焦慮?這份清單恐怕會很長……恐怖主義、氣候變遷、種族主義、戰爭、政府失能、貧窮、性侵害、人口販運、自然災害、個人財務狀況、疾病、工作的保障、緊張的人際關係、成癮問題等等。

光是看到這些問題就讓人喘不過氣來!

閱讀更多

當2D人遇見3D神|當無限遇見有限:認識跨維度的神

神在哪裡?人們說:「讓我看到神吧。」但是如果神超乎我們的感官世界之外,祂會如何顯現自己?

譯者:張瑜芳
當2D人遇見3D神

你曾經想過,在這個三度空間的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什麼嗎?就像科學家不斷探索宇宙的奧祕,人類對於那看不見的維度始終充滿好奇…

認識有限:我們的維度困境

想像一下,在一張紙上畫著兩個人,他們是只有高度和寬度,但沒有深度的2D人。這張紙就是他們的世界。對他們來說,「上方」這個概念可能就像「永恆」對我們一樣難以理解。請問,他們看得見你嗎?當然看不見。他們只能看到存在紙上(在他們的世界裡)的東西,因為他們沒有深度的概念。現在,假設你用手指觸摸紙張,他們能看到你嗎?雖然他們看不到你整個人,但可以看見你進入他們世界的指尖。

遇見無限:從靈性視角看見更多

這個比喻正是我們與神之間的落差,祂存在於我們所感知的世界以外,所以很難「看見」祂。就像物理學家用數學公式解釋看不見的量子世界,我們也可以透過特定的方式認識那位超越維度的神。我們就像二度空間紙上的平面人,看不到三度空間的世界。但實際上,我們處於四度空間的世界(高度、寬度、深度、時間),而神遠超乎於此。

那麼,我們要如何知道神是否真的存在?就像剛剛的比喻中,除非你接觸了紙,否則紙上的2D人不會認識你;除非神向人顯現自己,不然人無法發覺到神。若要接觸我們的世界,祂必須限縮自己,成為我們的樣式。

無限向有限靠近:神成為人的奧祕

當我們研究人類歷史,特別是宗教歷史時,我們是否有發現,神觸碰我們世界的紙張的案例呢?我們是否能找到神存在的證據呢?

思考一下,神的手指曾經透過一位被稱為基督耶穌的人,進入我們的世界。耶穌宣稱自己是神,說看見祂就是看見神,並說祂是唯一直接從神那裡來到我們世界的人,並且做出只有神可以做的事:「赦免人的罪」。

在新約聖經中的很多段落,都肯定耶穌的神性。他是神降世成為人的樣式,住在我們中間。他是「那看不見之神的形象」。如果我們是「受空間限制的人」,那麼多度空間創造者:神,當然也可以成為人,進入我們四度空間的世界,向我們顯現祂自己。但是,為什麼神要這樣做呢?

愛的維度:從農夫故事看神的心意

有個故事說:一位老農夫獨自住在一間榖倉旁的小屋裡。在某個嚴寒的冬夜,鳥兒們為了避寒,而撞上老農夫溫暖小屋的窗戶。老農夫到外面打開溫暖的穀倉。他揮舞著雙臂,向鳥兒大叫:「進入穀倉,才能保住性命!」但鳥兒們不明白老農夫在說什麼。當下,老農夫多希望他能成為一隻鳥兒,若能如此,他就可以把小鳥全帶進穀倉,避免白白凍死。此時,老農夫恍然大悟耶穌為何而來,雖然老農夫不能成為一隻鳥,但神卻可以成為一個人,所以祂就這麼做了。

愛,是跨越所有維度的語言。「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聖經: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神進入我們世界的內容,請參閱這篇文章:“絕非盲從” 以獲得完整的解釋。

你的內在小宇宙

什麼是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 你注意到你的內在小宇宙了嗎?

哲學家笛卡爾曾說過:「我思,故我在。」他認為存在的證據來自於自身的思考與辯論能力, 而一個人的人格可以說是宇宙中最深奧的事之一。知道這件事應該使我們謙卑、使我們震懾,去思考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別於他人存在的個體。許多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座座島嶼—– 沒有人能確切地感受或料想你的感覺或想法 —– 這些想法與感覺單單屬於你自己,與你形影不離。

神在我們的人格中放了一件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自由意志。意志是真正完全屬於我們個人的那個部份,它也代表了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想像一下,我們的生活像是一個寶座,而我們每個人的意志坐在寶座上,掌控著我們的內在小宇宙: 當外在的資訊引起我們意志的注意力,我們便會依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選擇。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選擇權。在我們內心的小宇宙中,意志坐在寶座上,意志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出選擇,也因而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終極,不容更改的。

就在我們的意志坐在寶座上時,有些資訊卻從宇宙的另一端傳來。我們聽見那個聲音說著: 「親愛的國王,我得提醒你,如果您吃下第三球冰淇淋,可能會造成身體不適。」這是我們良知的聲音,我們可以決定忽略它或聽從它。不過往往我們意志會回應:「走開,你這個笨蛋! 吃完後,我會去街道上走走,不會有什麼問題啦!」

了解這個觀念很重要,因為這和我們怎麼對待上帝有絕對的關係。在我們生命的某些時刻,我們的良知很可能帶給我們上帝的「來自外面的」資訊。它可能是這樣說: 「親愛的國王,我注意到(而且我很確定要警告你) 有個叫「上帝」的,正在尋找你的宇宙的入口。祂說祂其實有權力到任何祂想去的地方,但除非你表明要邀請祂,祂才會進到你的宇宙來。祂也告訴我如果祂進來了,可能會對你在寶座上做的決定有很大的影響。我很抱歉,但祂就是這麼說的。然而,祂也說如果你願意這麼做,你的宇宙將會變成一個更好的地方。祂說祂是慈愛的,而且只想要你擁有最好的–––也就是祂本身。祂真的讓我(良知)印象深刻: 祂不像你 ––––– 希望你不介意我這麼說–––––祂更像是個完美的國王。祂說你可以相信祂勝過相信你自己。所以,你希望怎麼做呢? 你願意授權讓他進來嗎?」

上面的情況是不是感到似曾相似呢?上帝讓我們做決定: 祂相信我們,那是多大的尊榮! 祂不闖進我們的宇宙,不推翻我們的王朝。取而代之的是,祂詢問我們是否可以進來。就像是耶穌曾說過: 「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

上帝是大象?

檢視宗教哲學裡盲人摸象的哲學論辯

David A. Horner

有一個有名的比喻,它說明透過各種宗教信仰,人們都能有效地描述「神」。宗教學者特別喜歡這個比喻,因為這比喻讓所有的宗教信仰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而每個宗教對神的闡述都是平衡而「正確」的。

這個著名的比喻是:有四個瞎子遇見了一頭大象,他們從來沒有碰過這種生物,所以他們只能嘗試用摸到的印象來理解這個新事物。第一個瞎子摸到了象鼻,「啊!原來是條蛇嘛!」他說道。第二個瞎子摸到了象腿,也下了一個結論:這是棵樹。第三個瞎子摸到了象的尾巴,宣布這是條繩子。第四個瞎子則沿著象的軀幹摸著,認為這不過就是面牆。

雖然是描述同件事情,這四個瞎眼的人各自對大象的陳述卻大相逕庭。

若神是永恆無限的,人則是有其極限的,我們能夠很合理的推斷,沒有人能完全瞭解神的本性。但是否真如這個比喻所說「每個宗教都能夠指向神」?這樣的結論將會忽略了以下幾點:

第一,大象的存在是個事實。這群瞎眼的人嘗試想要描述的就是一頭確實存在的大象,而不是其他東西。因此,有一些關於神的問題。像是「神真的存在嗎?」它若是一個有正解的問題,那麼得到的答案就會是和「亞伯拉罕・林肯有沒有當過美國總統?」這道問題獲得的答案一樣。不管人是否相信,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神的存在性就是個事實。如果有人否認這件事實,他便是錯誤的。因此,並非所有關於大象或關於神的意見都是同樣正確的。

其次,這四個瞎子實際上都誤解了真相,那是一頭大象而非牆壁、繩子、樹或是蛇。他們的想法並非同樣正確,事實上,他們全都搞錯了。

耶穌基督,在歷史上所有宗教領袖中顯得特殊且獨一無二,他宣稱自己就是那「第五人」,帶來關於神正確的啟示。許多人因為看見耶穌行的神蹟,又聽見他清楚地表明他自己的神性,而越發憤怒。「 (他們)就越發想要殺耶穌,因為他不僅破壞了安息日的規矩,還稱呼神是自己的父,視自己與神同等。」

然而我們若希望滿足對神追尋的渴望,耶穌將親自來到我們面前邀請我們相信他:「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

想要瞭解耶穌是第五人的可靠性? 你可以看精選文章-絕非盲從

什麼是我人生的目的?

一旦知道你人生的目的,未來將更有意義

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義,生命的目的,生命的意義,神的形象,認識神,自我價值

請你想像有一支錘子,它被造的目的是用來捶打釘子,但它卻被放在工具箱中, 從來沒被使用過。 閱讀更多

如何和父母相處不抓狂


馮志梅 著

與父母相處,跟父母相處,和父母相處,親子關係,家庭關係

很多年輕人常跟我反應:「我都已經長大了,但父母還把我當小孩看,不給我自由做決定。」因此,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已經成年的子女該怎麼跟父母相處。希望讀完這篇文章後,能幫助你突破目前你和父母的關係。 閱讀更多

在性愛與親密感中尋覓真愛

為什麼親密關係總是失衡?如何建立真實的情感連結?

迪克・普奈爾 (Dick Purnell) 著

性愛,性與愛,做愛,親密關係,兩性關係,害怕承諾,親密感

做愛之後,為何越愛越遠?

心理學家 Henry Brandt 博士分享了他的臨床觀察:「年輕情侶在親密關係中經常出現一種固定模式。『一開始,性行為帶來的是興奮感。但過了一段時間後,我開始感到不對勁,接著也發現對方變得怪怪的。我們開始爭吵,最後走向分手,甚至成為仇人。』 閱讀更多

失戀過後:從心碎到祝福

異國戀情的突然結束:一通改變一切的電話

Christine 著

失戀,心碎,分手,真愛,異國戀情,戀愛

經過沒有音訊的兩週,女孩按耐不住心中的煎熬,「這不像他的作風……」

壓抑著心中的猜疑,女孩拿起話筒撥了電話。話筒中傳來一聲聲的「嘟!嘟!嘟!」似乎在呼應女孩心中一陣陣的忐忑不安。終於,話筒的那頭從東北亞的某處傳來熟悉的聲音:「yobo-say-yo!」

「嗨!是我」女孩說;接下來,那熟悉的聲音卻帶著陌生莫名的語調,不尋常的氣氛充滿在兩人的沉默中。第一次,女孩發現那能輕易跨越海峽的話筒,卻不能拉近兩人心靈的距離;幸好,這份難耐的沉默並未持續太久。只是,竟是由男孩口中的一句「我們分手吧!」來打破這份沉默。
閱讀更多

你為什麼可以相信聖經?

今天你所讀到的聖經是可信的嗎?就這樣相信一本古老的書可靠嗎?

相信聖經,聖經可信,聖經可靠,聖經可信嗎,聖經可靠嗎,聖經可信度

聖經自稱是神跟人溝通的特殊管道。千萬人的生命都建立在聖經的話語上,甚至有上百萬人為它獻出生命。然而……在這個理性的時代,一個知識份子能夠相信聖經嗎?

答案是肯定的。聖經不是一本童話故事書。它與其他宗教經典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要求人盲目地信從它。相反地,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具體證據,支持它在歷史上的可靠性,以及它作為神啟示的真實性。

4 個實證研究支持聖經的可信度

  1. 歷史文獻驗證聖經真實度
    古代歷史文獻中,有大量記載支持聖經作為史書的可靠性。
  2. 福音書作為耶穌生平實錄
    福音書提供關於耶穌生平的可靠記載。
  3. 考古發掘佐證聖經的記錄
    考古學家一再地發現,新舊約中提到的人物、事件和地理資料都是準確的。雖然考古學無法證明聖經的屬靈真理,但從歷史記載的角度來看,這些發現證實了聖經的可靠性。
  4. 五千手抄本印證經文完整
    文本考證學也證實了聖經在流傳過程中沒有被竄改。聖經顯著地被保護、隨著時間被保存下來。舉例來說,柏拉圖的作品現今只有 7 份手抄本,但新約聖經卻有超過 5,000 份,而且這些抄本的內容有 99.5% 都是一致的。

誰寫了聖經?為什麼它與其他宗教典籍不同?

如果說《可蘭經》出自穆罕默德、《摩門經》出自約瑟夫・史密斯,那麼《聖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出自單一作者。事實上,舊約和新約的寫作橫跨了 1,600 年,由來自亞洲、非洲和歐洲的 40 位不同作者共同完成。

許多古舊的書籍排放著

令人驚訝的是,儘管這些作者跨越了漫長的時間和廣大的地域,他們所傳達的核心訊息卻完全一致:創造天地的神,為世人提供了親身認識祂的途徑。

聖經的獨特性不僅體現在作者群,更展現在它眾多預言的精確性上。比如,多個舊約先知對彌賽亞的來臨提出了 300 個具體的預言,從祂的出生地到成長過程,鉅細靡遺。這些預言在百年後,都一一地在耶穌基督身上得到了應驗。正是這種預言的精準實現,印證了為什麼作者們能夠以「耶和華這樣說……」來開頭寫作——因為他們確實是在代表那位唯一知道「起初」的來發言。[1]

聖經的歷史記載準確嗎?歷史學家怎麼說?

如果聖經是上帝給人的信息,我們應該會期待裡面所記載的歷史是經得起考驗的。而事實證明確實如此。以拿撒勒人耶穌為例,無論是他所行的神蹟、被羅馬政府處決,還是死而復活的記載,都在多位古代史學家的記錄中得到印證。

第一世紀的羅馬史學家塔西佗(西元 55-120 年),「是公認為最清楚古代世界的歷史學家。」[2]。在他的著作中,明確記載了尼祿皇帝「對一個階級施加了最異常的迫害……這群人被稱為基督徒……他們的名稱來自於一位名叫基督的,此人在提庇留的統治時期,被總督本丟彼拉多判處死刑……」[3](相較之下,穆斯林的《可蘭經》是在耶穌升天後六世紀才編寫,當中卻否認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史實,這與眾多世俗歷史學家的研究證據明顯相左。[4]

猶太歷史學家弗拉維斯・約瑟夫(西元 38-100+ 年)在他的著作《猶太古史》中,記錄了有關耶穌的事:「有一位智者耶穌,行了很多奇妙的事,向渴求真理的人傳授教導,他吸引了很多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使他們相信他就是彌賽亞。他被猶太領袖控告,被彼拉多定罪,釘在十字架上,被認為在第三天復活。」[5]
史學家弗拉維斯•約瑟夫

史學家弗拉維斯・約瑟夫

除此之外,蘇埃托尼烏斯、小庇裏尼,以及他勒的記錄中,也都記載了基督徒的敬拜行為和遭受迫害的經歷,這些記載與新約的記錄是相互一致的。

更令人深思的是,就連《猶太法典》這部顯然不會特意偏袒耶穌的猶太教典籍,也承認了耶穌生平的關鍵事件。當中寫道:「耶穌生於婚姻之外,他招攬門徒、宣稱自己與神同等,還行了許多神跡,但這些神跡是出自魔鬼,而不是神。」[6]

這些是顯著的資料,因為許多古代歷史學家主要都專注於政治和軍事領袖,不會對一個出生於羅馬帝國偏遠地區的猶太教師產生興趣。然而,古代的歷史學家,不論是猶太人、希臘人或羅馬人(他們本身都不是耶穌的信徒),卻都以其獨立視角,證實了四福音書中所記錄的主要事件確實發生過。

福音書對耶穌的記載可靠嗎?讓證據說話!

世俗的史學家記錄了耶穌生平中的概略事蹟,而與耶穌親近的人卻記載了更多第一手見證。這些見證匯集成《福音書》,也就是新約聖經的前四卷書。那麼,我們如何能確知福音書中有關耶穌的生平是正確的?

一本書上有放大鏡和原子筆

當歷史學家在判斷一份傳記是否可信時,會先問一個關鍵問題:

「其他眾多資料對這個人物的描述,說法一致嗎?」

讓我們用現代例子來理解這個研究方法。想像你在研究美國總統甘迺迪的生平——你能找到大量關於他的家族背景、總統任期、古巴飛彈危機處理方式等記載,而且各種傳記的說法大致相符。但是,如果你突然發現某本傳記聲稱甘迺迪曾在南非擔任牧師長達十年,你該怎麼辦?其他的資料都沒有提及這段經歷。那麼,這份傳記的可信度顯然值得質疑。

關於拿撒勒人耶穌,我們是否可以找到多份關於他的傳記?是的。新約聖經中的四卷福音書,正是這樣詳細地介紹了耶穌的一生。福音書是由誰編寫的呢?兩本是由親自認識耶穌,並三年與他一同周遊各地的人(馬太和約翰)所寫的;其他兩本則是由和耶穌門徒極為親近的人所寫的。這些作者不僅掌握第一手資料,他們的記載更獲得了初期教會的認可,因為其內容符合當時對於耶穌生平的普遍常識。

四位作者個別所做的記錄,都深入地敘述耶穌的生平。儘管寫作風格各具特色,他們對事實的陳述卻驚人地一致。我們知道這些作者不是在編撰虛構的故事,因為福音書提到具體的地理名稱、文化細節,都是經由歷史學者和考古專家的考證與確認的。

此外,福音書中記載的耶穌教導,並未涉及早期教會感興趣或困擾的諸多議題。這一點特別能說明福音書作者的誠實態度——他們忠實記錄既有的資料,沒有把後來或個人的觀點強加在耶穌的話語中。

手摸古抄本示意圖

聖經真的沒被改過嗎?揭開聖經文本的完整性

不少人認為新約聖經經過「無數次」翻譯,內容早已面目全非。如果翻譯真的是層層轉譯而來,這種擔憂確實有其道理。但事實上,這些翻譯不是根據其他譯本,而是直接根據數以千計的古代希臘文、希伯來文和亞蘭文原文手抄本。

讓我們用具體數據來看新約文本的可靠性:

  1. 現存手抄本數量驚人——超過 24,000 份。
  2. 文本一致性極高——達到 99.5% 的吻合度。
  3. 年代可靠性強——手抄本的抄寫年代與作者的原作時間很接近。

將這些手抄本相互對照時,我們發現其驚人的一致性。雖然偶爾會出現拼法變化或詞的順序顛倒,但這並不影響。普林斯頓神學院新約文字及文學莫志傑教授(Bruce M. Metzger)就指出:「在英文裡,『狗咬人』和『人咬狗』意思天差地別,因為英文極重視語序。但希臘文就不一樣。如果一個字帶有主語的功能,它的功能不會因位置改變而改變。」[7]

劍橋大學知名訪問學者撒拉維博士(Dr. Ravi Zacharias)也評論:「從現存文獻的龐大數量、文本年代與事件的時間差距,以及大量正反面的佐證材料來看,新約無疑是最經得起考驗的古代文獻。無論從數量還是完整性來說,沒有任何古代手抄本能與之匹敵。[8]

新約堪稱人類最可靠的古代文獻,它原文的完整性,甚至超越了柏拉圖的著作和荷馬的史詩。同樣令人驚嘆的是舊約的保存狀況。當代譯本的可信度建立在大量希臘文和希伯來文抄本的基礎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二十世紀中葉出土的死海古卷

這批追溯至西元前 150 年的古卷,是現存最古老的舊約抄本。當我們將死海古卷與一千年後的手抄本相比對,發現兩者驚人的相似度,證明了希伯來文士在抄寫經書時是多麼的小心謹慎。

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

新約不是神話!考古實證大公開

雖然考古學無法證明聖經是來自神的啟示,但它確實能夠(並且已經)證實聖經的歷史準確性。考古學家一致發現聖經中提及的政治官員、君王、城市、節慶和遺跡,甚至有些時候歷史學家都不認為有這些人或地點的存在。

最具說服力的例子之一,就是約翰福音中記載的畢士大水池。當年耶穌在此醫治一個瘸腿的人,經文特別提到池邊有五個走廊(走道)。考古學界原本質疑這個水池的存在,直到考古學家在地下 12 公尺處找到了它,包括那五個走廊。[9]

聖經中包含如此豐富的歷史細節,以致考古學界至今仍在不斷探索。無論如何,目前考古學家的發現,都與聖經記載相輔相成,從未出現矛盾。[10] 相反的,新聞工作者史特博曾對摩門經評論:「考古學界始終無法證實摩門經中的美洲歷史宣稱。我曾寫信到史密森尼博物館,詢問是否有任何支持摩門教的論據,沒想到博物館卻很明確地回應:『他們的考古學家無法觀察到,新世界考古學與該書的主題之間有任何的直接關係。』」事實上,考古學家從未發現摩門經中提到的任何城市、人物或地點。[11]

相較之下,新約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提到許多古代的地點,都已被考古學界所確定。「路加總共提到 32 個國家,54 個城市和 9 個島嶼,當中沒有一個錯誤。」[12]

考古學也推翻了許多質疑聖經的論點。舉例來說,某些學者主張,摩西不可能寫出摩西五經(聖經的首五卷書),理由是他那個年代文字還沒被發明出來。然而,考古學家在之後發現了一根黑色玄武岩柱,徹底改寫了這個說法。「它上面不僅刻有楔形文字,還記載了詳細的漢摩拉比法典。它是在摩西時代之後?不!這份文獻不但早於摩西時代,甚至比亞伯拉罕還早(西元前 2,000 年)。它比摩西的著作至少早了三個世紀。[13]

伊浦拉泥板

伊浦拉泥板

另一個考古學有關早期字母表的重大發現,是 1974 年在敘利亞北部發現的伊浦拉泥板。這 14,000 個泥板可追溯至西元前 2,300 年,的年代還要早上好幾百年。[14]更引人注目的是,泥板所記載的文化細節,與創世記 12 至 50 章的描述極為相似。

從上述種種考古發現可見,聖經的歷史記載持續得到實證支持,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

聖經有矛盾嗎?其實是這樣的……

有些人聲稱聖經擁有許多矛盾的地方。這完全不正確。事實上,若將這些所謂的「矛盾」與聖經浩瀚的篇幅及其涵蓋的廣泛主題相比,比例其實是相當小的。其中的確有出入的部份,大多只是引發好奇、無關緊要的點,而非動搖核心信仰的重大問題。

讓我們透過一個經常被提出的「矛盾」案例來說明。這個例子涉及彼拉多下令在耶穌所掛的十字架上面釘上一個牌子。三卷福音書都有記錄下牌子上的字:

耶穌釘十字架上的木牌

馬太福音:「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

馬可福音:「猶太人的王。」

約翰福音:「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

這裡的措詞雖然有出入,可是它們的實質內容卻沒有相互衝突。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關鍵在於古希臘文的寫作特點——它不像現代中英文那樣,使用引號來表示直接引述。因此,福音書作者們不是直接引用牌子的字,而是間接描述牌子上的字。這就解釋了為何會出現這些措辭上的細微差異。

讓我們來看另一個常見的「矛盾」質疑:耶穌在墳墓裡究竟是待了兩個晚上,還是三個晚上才復活?耶穌在上十字架前說:「約拿怎樣三日三夜在大魚的腹中,人子也要照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馬太福音 12 章 40 節)。在馬可福音中,耶穌也說:「我們現在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給祭司長和經學家,他們要定他的罪,並且把他交給外族人。他們要淩辱他,向他吐唾沫,鞭打他,殺害他,三天以後,他要復活。」(馬可福音 10 章 33-34 節)

空墳墓,日出的洞口看得見處刑的三個十字架

歷史記載耶穌在星期五被釘十字架,星期天發現祂已復活。那麼要如何解釋三天三夜在墳墓裡?關鍵在於猶太文化的時間計算方式:他們習慣將一天中的任何一段早上或晚上的時間,都算作完整的一天一夜。因此,在猶太人的文化裡,從星期五、星期六到星期天完全符合「三天三夜」的說法。這種表達方式其實很貼近現代用語,就像我們說「我逛街逛了一整天」,並不是真的指 24 小時都在逛街。

這類表面的「矛盾」在新約中時有出現,但透過深入研究經文脈絡和了解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釋。

為什麼有些書卷不被採納?如何區分正典與外傳?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來信任今天的新約聖經書卷。初代教會在這些書卷完成後就採納了它們。這些書卷的作者都與耶穌有關係,或就是他的門徒,也就是耶穌立為教會領袖的人。前面提到,福音書作者馬太與約翰是最親近耶穌的跟隨者。馬可與路加則是耶穌門徒的同伴,能從耶穌的門徒那裡得到關於耶穌生平的第一手資料。

其他新約作者也被公認值得信賴:雅各和猶大(耶穌同母異父的兄弟,最初並不相信他)、彼得(十二使徒之一)和保羅(原先是恨惡基督徒的人,後來看見耶穌的異象後被稱為使徒;他也和其他使徒來往)。教會認識這些人,也知道他們與耶穌的關係。此外,他們所寫的與其他數千人對耶穌的所聽、所見都是一致的。

一個人腳前放著一把鑰匙,地上寫著「尋找」

其他書卷編寫出來已經是好幾百年後的事了(例如,《猶大福音》是由諾斯底主義的教派在西元 130-170 年間編寫的;當時猶大早已去世了)。教會因此很容易就看出它們是偽造的作品。

另一個例子是《多馬福音》。這部著作大約在西元 140 年編寫,當時多馬已去世很久,是一篇冒用多馬之名的諾斯底主義偽作。儘管它與新約公認的馬太福音有些類似之處,但同時也包含許多古怪的內容;其中有關耶穌的記述,完全不符合初期教會對耶穌的認識。這類如《多馬福音》的書雖然在初期教會中流傳,但人們很容易就能辨別出它是偽造的。這些偽作通常還包含大量歷史與地理上的錯誤。

西元 367 年,亞他那修正式彙集出包含二十七卷書的新約目錄(與我們今日使用的相同)。不久之後,耶羅米與奧古斯丁開始將這份目錄傳播到各個教會。然而,這份目錄對於大部分當時的基督徒來說其實是多餘的,因為當時的教會仍在使用並承認那些自第一世紀就已經在使用的書卷。

最後,一份正式的新約書卷目錄確實是必需的,原因有三:第一,當基督徒遭受迫害、書卷面臨破壞時,需要知道該保護哪些書卷;第二,在翻譯成敘利亞語和古拉丁語時,需要一份具權威性的目錄;第三,由於偽經和假教導經常挑戰教會,因此教會領導層需要能清楚分辨哪些著作是源自分裂的教派

仿抄寫聖經的人

福音書為什麼不馬上寫?從時代背景說起

福音書沒有在耶穌死而復活後立即編寫的主要原因是,當時並沒有這樣的迫切需求。最初,福音在耶路撒冷是透過口傳來傳播的。根本不需要編寫耶穌的生平,因為在耶路撒冷的人都親眼目睹過耶穌,並且清楚了解他的事工。[15]

然而,當福音傳播到耶路撒冷以外的地方,已經不容易找到目擊者時,就需要有文字來教導他人關於耶穌的生平與事工。許多學者認為,福音書是在耶穌死後 30-60 年才編寫完成的。

從路加福音的開頭,我們可以更了解他寫作的原因。路加寫道:「尊敬的提阿非羅先生,因為有許多人,已經把在我們中間成就了的事,按照起初親眼看見的傳道人所傳給我們的,編著成書;我已經把這些事從頭考查過,認為也應該按著次序寫給你,讓你曉得所學到的道理,都是確實的。」[16]

約翰福音的作者也說明了他的寫作目的:「耶穌在門徒面前還行了許多別的神跡,沒有記在這書上。但把這些事記下來,是要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使你們信了,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17]

一本書上有十字架的圖案,旁邊寫著「你是被愛的」

如果耶穌的事蹟是真的,對你我有什麼影響嗎?

有的。信心要有價值,就必須建立在事實與真理之上。為什麼呢?舉個例子,若你要搭飛機到倫敦,你會相信你要搭的這架飛機有足夠的燃料和可靠的機械裝置,相信機師受過專業訓練,也相信飛機上沒有恐怖份子。然而,單單你的信心並不能帶你到倫敦。你的信心只能幫助你踏上這架飛機。真正帶你抵達倫敦的,是飛機本身的性能和機組人員等等。你可以倚賴過去搭飛機的經驗,但正面的經驗不足以讓飛機飛到倫敦。最重要、最要緊的是你信心的對象——它是否值得信賴?

新約是否正確、可靠地介紹了耶穌?是的。我們可以相信新約,因為有無數的事實支持它。本文略微談到這些重要依據:歷史學家的支持、考古學的佐證、四福音書相互一致的記載、大量保存的文本,以及譯本的優良品質等等。這一切都為我們提供了聖經可靠性的基礎,讓我們能夠相信聖經所說的:祂代替我們的罪而受刑罰,並且從死裡復活。

若你有任何更進一步的問題,歡迎和我們連絡

絕非盲從 | 耶穌是誰?關於這個人的五個真相

用理性與真誠,尋找生命中最重要的關係

耶穌是誰,上帝是誰,基督是誰,神的兒子,相信耶穌,相信神,相信基督,耶穌的生平,耶穌的一生,耶穌的復活,盲從

你為什麼需要認識這個人

除非上帝主動向人顯現,否則人其實無法斷定祂是否真的存在,或是祂的性格如何。可是我們必須認識祂是怎樣的一位神和祂對我們的態度,要不然,假設我們曉得祂存在,但祂卻像希特勒那樣任性、心懷偏見和殘忍。那會是多麼的恐怖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