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非盲從
耶穌是誰?他是神的兒子嗎?
讓我們簡短地探討耶穌的生平和為何相信他並非盲從。
除非上帝主動向人顯現,否則人其實無法斷定祂是否真的存在,或是祂的性格如何。可是我們必須認識祂是怎樣的一位神和祂對我們的態度,要不然,假設我們曉得祂存在,但祂卻像希特勒那樣任性、心懷偏見和殘忍。那會是多麼的恐怖啊! 閱讀更多
除非上帝主動向人顯現,否則人其實無法斷定祂是否真的存在,或是祂的性格如何。可是我們必須認識祂是怎樣的一位神和祂對我們的態度,要不然,假設我們曉得祂存在,但祂卻像希特勒那樣任性、心懷偏見和殘忍。那會是多麼的恐怖啊! 閱讀更多
林韡承 著
創造論vs. 演化論。數千年vs.億萬年。設計vs.盲目突變。以上是一些常見的爭論。我想,一旦講到這方面的議題,很多人會問,「難道上帝真的只用七天創造這個世界嗎?」「科學家不是透過放射分析,『證明』地球已經存在將近46億年?」「從地質層來看,不是先有恐龍才有人類?」「你要如何解釋我們何能觀察到百億光年遠的星辰?」
這些都是很好的問題,也是支持創造論的人必須認真回覆的。不過,在這些爭論當中,我們常常忽略一個重要事實:對雙方人馬來說,我們用來得出結論的證據都是一樣的!
證據都一樣
不管是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支持七天創造還是億萬年演化,不管你的立場是怎麼樣的,證據都是一樣的!一塊恐龍化石就是一塊恐龍化石,一塊包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岩石樣本就是一塊岩石樣本。我們所擁有的證據都是同樣的;重點是每個人的解釋是不一樣的。
你看過《魔戒》嗎?第二集中,主角亞拉岡在戰場一處找到一條皮帶、一段繩索、一片被壓扁的別針。皮帶、繩索、別針本身不會說話,但亞拉岡以他身為遊俠的專業能力解讀了這些物品的意義,發現這些物品的來歷:原來自己的同伴被俘虜之後,趁亂解開繩索逃走。
每項證據得經過解釋,它背後的故事與由來才會產生—無論是考古學家挖到的出土物品、地質專家的岩層切面、古生物學家的化石、天文學家的觀測結果……這些物品要能夠幫助我們重建過去—諸如生物的演化史、地球的年代、古代氣候變遷等等,必須要透過人的解釋。
A: 第一,信靠基督的意思是,你不靠著自己來進天堂,而是靠著基督。我們不能靠著做好事來上天堂,以為做這些事情使得我們被上帝接納。反之,我們的罪必須被赦免—我們必須承認,耶穌是替我們的罪而死。我們的罪要被赦免,唯一的方法就是透過他在十字架上為我們做的事。聖經上說…… 閱讀更多
A: 有很多不同的基督教宗派和教會:天主教、長老會、循理會(衛理會)、浸信會、路得會(信義會)……等等。但光屬於一個教會(教派)不是一個人是否為基督徒的根據。
真正的重點是:耶穌基督是否活在這個人裡面——這個人是否親自和上帝建立了關係。
聖經的《約翰福音》讓我們知道,「凡接受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給他們權利,成為上帝的兒女。」[1]為什麼我們必須「成為」上帝的兒女呢?因為直到我們成為上帝兒女之前,上帝對我們來說是遙遠的。我們或許知道祂在那兒。我們或許知道自己應該敬拜祂。我們甚至或許知道,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我們應該向祂禱告。然而,我們跟上帝之間仍然有距離,而這是我們每個人心裡都知道的。
只要我們活在世界上一天,你猜怎麼著?我們都會犯罪。我們會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做事,而不是用上帝的方式。但我們和上帝之間不必有罪有攔阻。要怎麼樣才能如此呢?
聖經說,罪導致一種懲罰,而這種懲罰可能比你想得還嚴重。這個懲罰就是死。不只是謀殺這類的罪才要接受死的懲罰;這是上帝對於任何一切罪的懲罰。聖經上說,「罪的代價是死亡……」[2]為了讓我們不必在死的時候因有罪而永遠與上帝隔絕,耶穌代替我們而死。他完全付清了我們的罪債,並且給我們完全的赦免。不只是暫時的饒恕而已,儘管我們未來還會犯罪,我們仍然能夠現在就得到他的赦免,因為耶穌替我們一切的罪而死了。既然罪不再阻隔我們,我們現在就可以和上帝展開一個親密、個人的關係。這不是因為我們成為完美、不再犯罪;當我們看見耶穌代替我們的罪而死時,我們就被赦免了。
聖經羅馬書3章23-24節的意思是:現在上帝因著祂的恩典和慈愛,透過耶穌所作的,宣告我們是無罪的。上帝差遣耶穌拿去我們犯罪的懲罰,滿足了上帝對我們的憤怒,並使我們得自由。當我們相信耶穌流血犧牲代替我們,我們就與上帝和好了。
當我們接受耶穌進入自己的生命時,上帝宣告我們為無罪,並且祂說,我們現在「和上帝和好」。我們既然知道上帝不僅僅是「在那兒」,更是知道祂活在我們裡面,我們和上帝的關係就展開了。「因為罪的代價是死亡;但是上帝所賜白白的恩典是讓我們在主基督耶穌的生命裏得到永恆的生命。」[2]
如果你希望能夠確定地知道你和上帝有一個個人的關係,並且你的罪已經被赦免、不再阻隔於你和上帝之間,這個頁面說明你可以怎樣做:親自認識耶穌。
A: 今天的普羅大眾喜歡相信,跟誰禱告都很好。無論是跟傳統信仰、道教的神祇、跟聖人禱告、跟耶穌、跟阿拉禱告,都沒有差別。重點是我們有禱告嘛!不是嗎? 閱讀更多